作者:卡尔·齐默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华盛顿邮报》《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卫报》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 : 埃博拉的故事》作者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作者:彼特·鲍勒
本书全面论述了进化论的发生和发展,从地质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思潮中剥离出进化论的种子、养料和催化剂,从而使读者认识到,科学既然是人类的活动,就不可能是封闭的;同样,来自科学的认识也可以影响到人类的其他领域。作者从事生物学史教学和写作多年,眼界开阔,文笔老到,《进化思想史》的内容虽然严肃,但通过鲍勒的笔触,却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进化论的生动画卷。
作者:史蒂芬·霍金
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的一种。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这些观测证实了霍金教授在该书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险者卫星……史蒂芬·霍金生于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与伽利略去世的纪念日是同一天。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教席(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担任)。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93年出版了《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这本书是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内容已被许多科学论文和书籍引用。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
作者:艾伦·韦斯曼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艾伦·韦斯曼以全新的视角探讨我们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他引导我们在脑海中勾勒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作者:威廉·卡尔文
在这本中等篇幅的科普作品中,进化生物学家、理论神经科学家威廉·卡尔文(William H.Calvin)教授以生动的笔触论述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为之魂萦梦牵的关于人类智力的重大问题:什么是智力的本质?动物的智力如何向人类智力进化?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对超人智力能作何展望?在论述的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始终贯穿全书,无论在阐述动物智力进化的过程时,还是在对思维机制的探索中,这一观点都有深刻的体现。实际上,作者所提出的思维的运作机制的实质是时空模式的复制竞争,按作者的说法就是一种达尔文过程。
作者:萧秋水
适用于灾区,了解地震知识,了解如何自救和救人,如何进行灾后防疫,如何进行灾后心理重建。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裸猿》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学术专著,作者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他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其中众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胆直率的研究引起巨大争议,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但其坦率的观点、大量事实、通俗的语言使其成为全球畅销书,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该书的删节本在中国内地出版,曾经风靡了好几年。本书是再版的全译本。
作者:达尔文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全名《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竞争中优势种类的保存》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是达尔文论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演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作者:张文宏
在新冠仍在全球蔓延之际,我们有理由对自然界与微生物界保持加倍的敬畏之心。我们和传染病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科学防控传染病,已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有哪些可能引发传染的病毒与细菌?我们身边潜伏着哪些常见传染病?新冠、流感、乙肝、埃博拉、鼠疫、艾滋病……虽然都叫传染病,又有哪些异同?疫情新常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儿传染病常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张文宏说传染》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防疫手册,而是一部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普经典。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学专业知识,每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张文宏说传染》将28种常见传染病划分为7大类别,触及不同的人体部位、生活场景,并从「传染病的前世今生」「传染病知识小科普」「张爸敲黑板」等视角,娓娓道来每一种疾病的历史、特性和防护手段,解答我们的常见疑问,让我们既在历史中看清未来的走向,也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加安全。传染病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繁衍和生存的历史。历史上的每次大流行,都让我们备感谦卑与警觉。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怀抱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控制住传染病,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1992年,一个杰出美国人的组织推选《寂静的春天》为近50年来最具有影响的书。这些年来,贯穿着所有政治争论,这本书一直是对自我满足情绪的理性批评。它告戒我们,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把我们的民主放在保护地球一边。渐渐地,甚至当政府不管的时候,消费者也会反对环境污染。降低食品中的农药量目前正成为一种销售方式,正像它成为一种道德上的命令一样。政府必须行动起来,人民也要当机立断。我坚信,人民群众将不会再允许政府无所作为,或者做错事。蕾切尔·卡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寂静的春天》中所关心的那些事情。她将我们带回如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本书犹如一道闪电,第一次使我们时代可加辩论的最重要的事情显现出来。在《寂静的春天》的最后几页,卡逊用罗伯特·福罗斯特的著名诗句为我们描述了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一些人已经上路,但很少人像卡逊那样将世界领上这条路。她的作为、她揭示的真理、她唤醒的科学和研究,不仅是对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有力论争,也是对个体所能做出的不凡之举的有力证明。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当你是孩子时,你偎依在母亲怀里;当你恋爱时,你会搂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见时,你们会握握手;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人类有寻求亲密行为的本能,当都市生活抑制亲密行为时,就会产生各种代替行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寻找成人安抚奶嘴——香烟;用舒服柔软的布料做床褥来代替儿时被母亲怀抱的感觉;惊恐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给自己安慰……莫利斯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追寻人类从子宫到墓园的亲密行为模式,追溯亲密行为的根源。他说: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几个月是亲密关系的种子被种下的时候。
作者:史蒂芬·霍金
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是一项世界出版奇迹。其印数在1000万册以上,发行近40种语言文字。现在,从获奖电影纪录片《时间简史》而产生的本书――《时间简史续编》,是为那些想要更多地了解霍金教授的生平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从与电影制作人讨论拍摄《时间简史》这部电影起,霍金教授就坚持不要将其拍成一部传记性电影,而是要一部能为广大观众阐释他的研究学说的电影。因此,这部花费350万英镑,获得美国纪录片大奖的电影就成了一部生动的关于霍金教授的口述历史。其中,包含了霍金、他的家庭、生平好友、同事和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以及关于霍金教授的科学概念的演化与性质的充满激情的过程历览。一部纪录片绝对无法涵盖全部的拍摄过程中所收集的丰富的个人和科学资料。因此,本书不仅是反映了电影,而且在内容上有重要的大量的扩充。
作者:法布尔
《大地记》是一本关于地理学的科普类书籍,由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撰写。全书分25章,讲述了我们安居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动而又严谨:大到从地球的宏观环境,小到到一块陆地、一条山脉、一处河流海洋,极地、地心、崩落的山丘,作者皆系统、详致地讲述了相关知识。法布尔的文字历来通俗易懂而十分有趣,对读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大地记》即秉承并凸显了这样的风格,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作者:内森·沃尔夫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作者:萧秋水
适用于后方试图救灾的人,了解捐款、捐物、捐血途径,如何成为志愿者,如何在后方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灾民进行灾后重建。
作者:张海迪
张海迪讲述自学英语的经历和自己创造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对英语的理解、坚持学习的毅力、对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感悟等等。书中涵盖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凝聚着她始终一贯的学习和认知热情。不但给人学习英语的动力,激发人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把英语学习提高到审美的层次上。它是英语学习励志书、方法书,也是审美书。
作者:米歇尔·帕斯图罗
本书既不局限于中世纪也不局限于服装,它将条纹和条纹服装的历史一直推进到我们所处的20世纪末。中世纪的条纹是无序和颠倒覆的缘由,现代的条纹逐渐变成了建立秩序和的缘由,现代的条纹逐渐变成了建立秩序的工具。不过,如果说条纹组建世界和社会,那么它本身局限的组织,它不仅在一切载体上发挥作用,而且它还可以成为自己的载体。在成为自己的载体时,它变得难以把握。这里谈论的不是条纹的符号学意义,而是社会史。条纹的问题事实上引出了对特定社会中直观的东西与社会之间关系思考。
作者:卡尔·萨根
在真正的科学中还是有许多东西同样令人激动。更加神秘莫测。更具智能的挑战,还有许多接近真理的东西。他知道星际间寒冷稀薄的气体里存在着酝酿生命的分子结构团吗?他听说过在400万年前的火山灰里发现了早期人类始祖的足迹吗?是次印度板块撞击亚洲板块从而导致了喜玛拉雅山脉的隆起吗?病毒是怎样将DNA像针一样刺过有机体的防线并改变细胞的复制功能的?……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