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权贬值 10.新国家旧气象
李存勖千辛万苦、身经百战打下了天下,可这天下怎么治理啊?既然国号是唐,那就按照前朝李唐的做法办吧。关键是按照二十年前的唐朝办呢,还是按照二百年前的唐朝办。
战争是政治的手段,政治才是战争的目的。战争总有完结,而政治还要继续。
经过唐梁两国十多年的战争,黄河两岸已经民生凋敝,生灵涂炭。这种诸侯争霸的战争,没有正义没有民生没有理想,只有私利。老百姓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来,唯一的结果就是劳作的果实都被掠夺充军,唯一的希求就是战争早点停下来,他们不在乎谁赢得战争。军兵们也不知道在为谁而战,只知道要在每一场战争中保住性命,他们的愿望是早一天获胜,早一天解甲归家。
自从李唐王朝解体之后,天下陷入一片混乱,由诸侯藩镇的兵荒马乱逐步演变成各地政权王国的割据一方。地处偏远的政权在几经争斗之后,逐步达到力量的相对平衡,区域局面趋于稳定。只要能够稳定下来,民生和经济就有条件得以恢复,政治稳定、赋税轻一些的地方,还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由于朱李两家解不开的世仇,促使两个较大的军国集团争斗不休。这两个军国集团又恰恰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以至于他们的争斗牵动着天下的神经。现在后唐打败了后梁,两个能量团合二为一。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分析,统一中原之后的后唐似乎是最强大的政权。事实恰恰相反,后唐是最虚弱的。梁国也好唐国也罢,他们都已经拼得筋疲力尽,消耗乃至透支了中原大地所有的人文精神和经济财富,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这就是李存勖的天下。
这个时候的唐国皇帝李存勖应该怎么办?
什么才是摆在唐国面前的大事?
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没有找到入主中原之后李存勖提出的明确的战略性施政纲领。他只是在跟着感觉走。
此时的后唐帝国疆土辽阔,北至长城,西达陇西汉水,南到淮北湖北,东到渤海之滨。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一些问题是当务之急,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廓清政治秩序和官僚体制,抵御日渐南侵的契丹,缓和因连年战争造成的晋梁版图内各种群体的矛盾,对外争取有利的外交环境。可是这位英武气盛的唐国皇帝李存勖,似乎只是为战争而生的,他的骨子里充斥着战争明星的基因。除了打仗,李存勖的爱好就是打猎看戏和演戏。打仗、打猎、演戏几乎构成了李存勖的一生。
李存勖对其他的事情不想不愿不擅长去处理。李存勖完全是一部战争机器,他为战争而生,没有战争他似乎就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感觉。对千辛万苦得来的天下,他茫然不知如何治理,似乎他享受的只是得到天下的过程,对于结果他不知道如何应对。他视天下如儿戏。
对于治理国政,李存勖没有什么新理念和招法,基本都是恢复前朝李唐旧制,放大了李唐及朱梁以来江河日下的腐败习气。
唐国霸据中原之后,天下震动,周围的诸侯国都在打探揣摩观望试探这个新兴的后唐政权,准备采取适宜的策略与这个庞然大物相处。
开始的时候各诸侯国都很紧张,对气势如虹的后唐充满畏惧。
老资格的军阀李茂贞是他同时代军国大佬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了,但此时的李茂贞已今非昔比。在蜀国王建的连年打击下,李茂贞的地盘日益狭小,只能勉强维持过日子,完全失去了往日气吞山河的气象。好在李存勖为了中原征战的战略目的,经张承业合纵连横,李茂贞与河东的关系一直相安无事,两者处于半合作状态。
听说李存勖在洛阳定都君临天下,李茂贞赶紧上书表示祝贺,并派儿子入朝朝拜。李存勖给足了李茂贞面子,不仅将李茂贞由岐王加封为秦王,还以叔父辈份的礼仪对待他。
吴国徐温对李存勖骤然灭梁感到十分紧张,后悔当初没有全力帮助后唐夹击朱梁。不过宰相严可求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说:“听说唐帝李存勖刚刚霸据中原,飞扬跋扈,目空一切,治理政务驾驭群臣不得要领,估计不出几年,唐国必有内乱。我们只要卑辞厚礼对待他,不和他争斗,全力保境安民就行,静观其变。”在和后唐朝廷的交往中,吴国自降身段,主动用藩镇对朝廷的礼仪书写公文,刻意保持低调。
湖北高季兴不顾大臣梁震反对,只身入朝向李存勖表示祝贺。李存勖非常高兴,对高季兴厚待有加。高季兴在洛阳住了没几天就受不了了,因为李存勖身边的戏子宦官依仗主子的宠幸,没完没了地向高季兴索要财物。高季兴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向李存勖请假回藩镇。李存勖原本不同意,后来顾忌到应借此向天下藩镇示以信任大度,还是同意高季兴回江陵。
高季兴回到江陵后对梁震说:“他奶奶的,这一趟有两大失策,主动去洛阳是我的失策,同意我回江陵是李存勖失策。后唐经过沙场百战才得到河南土地,可唐帝对广大功臣们却趾高气昂地说这都是他一手造就。他这么好自矜伐、占据天下奇功,那别人都没什么功劳啦?这样不顾下属的感受,不离心离德才怪。况且唐帝天天沉迷于打猎歌舞,不理政事,如此怎么可能长治久安。我们不用担心被后唐吞并了!”有了这些判断,高季兴抓紧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广筑城池。
地处偏远的小国现在都看得出来后唐李存勖的毛病,一针见血地分析透其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可见其问题之严重。
一句话,原来英明神武的晋王,已经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变成了骄纵昏聩的唐帝。
一个人而且是这么一个大人物为何变得会这么快呢?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只要是人,就有难以自我克服的弱点。李存勖也是人,况且能够向他进谏匡正的重量级人物如张承业、李存审、周德威等人都已离场。缺乏监督后,这种自大狂的弱点和恣意妄为的心态会加倍放大。
我们首先说一说后唐帝国的民生与军需问题。对于一个铁血军事国家来说,民生和军需是最大的两件事。后唐立国以来,一直忙于战争,刮地三尺以充军备,老百姓不堪重负。再加上天灾人祸,农业欠产,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一个农业国家失去了财政及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国家养着一个庞大的军队,军队需要军需粮饷才能维持运转,否则就有兵变的可能。而这两个矛盾后唐统治者都没有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后唐吏部尚书李琪三言两语就论证了一个农业国家军民之间的关系,他说:“远古的时候量入为出是个基本的道理,先估计一下农业生产情况,再决定发动战争的方略,所以即使遇到水旱灾害之年,也不会出现财政紧张的局面。近代以来,国家则采取向农民征收赋税的办法,以供养军队,不可能出现农民富裕而军需不足或者农民贫困而军需充足的情况。现在,即使不能削减名目繁多的税种、地租、折扣、摊派等,也该让农民休养生息了。”
李琪指出了“三农”问题是这个国家的根基,需要小心呵护,不能涸泽而渔,毁林而猎,杀鸡取卵。可是后唐统治阶级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他们已经不能自拔。
后唐统治者已经深陷于依靠苛捐杂税舒缓财政危机而不能自拔,越陷越深,回不了头。这和抽大烟一样,越抽越上瘾,可越抽越穷,即使穷还想抽。
后唐立国之后,不仅要维持一个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还要支撑以皇族为塔尖的庞大官僚体系的消费。
钱从哪里来?向农民抢。
都有哪些人抢?
抢钱的有三批人,第一批藩镇节度使、州刺史、县令,他们靠国法与地方规定甚至强权,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农民及手工业者、商人的收成先聚敛一茬。第二批是官府财政系统,他们靠混乱不堪的前朝李唐旧法、朱梁旧制、新唐国的新法,以及财政部门自己的规定,向农民及手工业者、商人搜刮第二茬。第三批是皇帝及皇帝身边的人,他们靠皇权直接伸手索要,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的索要再次以贡赋捐献专项等名目转嫁到农民及手工业者、商人头上。
如此一来,农民把下一年的种子都交了租税还不够,手工业者卖掉生产机具还凑不够税赋,盐铁商人把干私活压箱底的收入都拿出来,还保不住身家性命。矛盾迅速激化,老百姓苦不堪言,苦不敢言。底层的州城府县官吏也扛不住了,他们也是这个庞大国家层层盘剥的执行者和受害者。很多地方基层官吏质疑赋税律令的合理性与权威性,甚至有些地方拒不缴纳。
收上来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第一个去处是供养皇帝及皇族。
第二个去处是供养庞大的官僚体系。
第三个去处是进了有宠有权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各色人物的私囊。
第四个去处才是军队。
唐帝李存勖喜好打猎,不分刮风下雨春夏秋冬,常常带着一队侍从卫队仪仗队还有狗外出打猎。能不能打到野鸡野猪野鹿等并不重要,李存勖需要的是这个消遣的过程。他的打猎活动是一项高消费,也是一项巨大的浪费,不创造任何生产力。农田村舍被他打猎活动搅扰,老百姓民不聊生。侍从侍卫伺候不周,可能因掉队被打甚至掉脑袋,他们也苦不堪言。
看戏、搏击、演戏是李存勖的另一个爱好。皇宫里经常歌舞升腾,吹打拉弹唱,生旦净末丑,天天有曲目,夜夜有戏台。皇家养着巨大的戏剧班子,而且这些戏子待遇都很高,锦衣玉食,不亚于正式官吏的地位。
由于唐国财政紧张,宰相和租庸调使时常为了调配收入支出发愁,不得不削减正常的财政科目支出。削减哪里都行,皇家的支出绝不能减。为了保障皇家消费。唐帝李存勖居然创制了两个国库,一个叫做外库,用于国家军政财政管理,一个叫做内库,用于皇帝及家人的用度。这两条“裤子”,可谓前无古人,惊世骇俗。
即便有一个强大的财政搜刮体系支持皇室消费,可皇室中还有一个大财迷,此人就是刘皇后。这个刘皇后不是刘太妃,他是李存勖在魏州时搞到手的一个美人。刘皇后出身贫下中农,从小吃糠咽菜,受够了困苦折磨。一旦飞上枝头变成国母,她终于见到钱了,天天瞪大眼睛敛财,只要她能看到的地方,都要伸手索要钱财供奉,只要她能看到的值钱东西,都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存到后宫里。刘皇后敛财从不挑剔,大到金银珠宝,小到针头线脑蔬菜萝卜枣,统统拿来。刘皇后聚敛了这么多钱财,却没多少用场,主要是用于出版佛经、赏赐和尚尼姑。
行贿受贿是官场中的一个恶劣风气。到了后唐时期,这个风气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无论是河东旧部还是朱梁新投靠的官吏,都大肆公开行贿,一出手就是十万几十万两白银。行贿对象上至刘太妃曹太后刘皇后,中至王公大臣,下至皇帝身边的戏子宦官。
外地官员进京,都是大车小车拉着金银钱财土特产,大包小包到处送,请客送礼跑门子。大家彼此彼此,人人受用,都不避讳。谁进奉打点的钱财多,谁就能捞到大好处,出任肥缺,官阶升职,亲近皇帝,巩固地位。
权倾朝野的宰相郭崇韬收受的贿赂,拿出来竟然可以支持一支军队的需求。他还振振有词为自己受贿开脱:“行贿受贿是朱梁的臭风气,一下子难以改变,如果我不收他们的钱,他们会觉得不踏实,弄不好犯了疑心病,发动叛乱造反什么的,那事情就大了。”受贿乃为江山社稷着想,理直气壮,令人折服。
等皇帝皇后皇族、达官贵人、戏子宦官消费聚敛之后,从牙缝里剩下的才轮到军队。除了正在打仗的几支少数正规军之外,多数军队缺衣少吃,粮饷时常不足甚至被克扣。即使跟着李存勖打天下屡立奇功的禁卫军银枪效节都,也没得到多少升官发财的机会。不仅边远地区军队供给严重不足,在洛阳皇城的一些卫戍军队的收入也很低。最严重的时候,士兵家里都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
说完后唐的财政状况,我们再说一说用人。
一般情况下,皇帝得了天下,第一步就是对有功之人加官进爵,既是通过利益再分配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新岗位上的作用。
李存勖在魏州做皇帝时,曾经分封过一批文武官员,奠定了后唐帝国的基本班底。可是后来这些人死的死换的换,到了入主中原后,原班人马已经残缺不全。特别是中低层官员没有太多晋升提拔的机会。
加官进爵提拔干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首先要按实际需要创制出各种职务,然后在纵向上按照一定专业序列、功劳、业绩、名望实施梯队式晋升,还要在横向上兼顾到同一层级的稳定性与可比性。使得到晋升和尚未得到晋升的都要心服口服,让已经到位的要得到利益,让尚未到位的要看到希望,左右看一看比一比要互相平衡。这样才能维持一个庞大官僚体系的秩序与运转,维持以皇权为中心的凝聚力,才有可能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否则,就可能引发官僚体系的思想混乱、利益混乱乃至诱发尖锐的冲突隐患。
李存勖往往很轻易地将一个藩镇或者一个州赏赐给戏子或者搏击选手。例如,有一次在搏击运动中,李存勖和一个搏击选手较量,那位搏击选手不敢用全力,李存勖觉得不过瘾,就要求那搏击选手卖力气使劲干。可是那搏击选手仍是不敢。李存勖愣劲上来了,抹了一把脸颊上的汗,对那搏击选手说若他能赢,将给他个节度使干干。那搏击手被李存勖这么一说使出了全身的气力。两人扭作一团,在泥地上一番滚打,结果李存勖败下阵来,并受了点轻伤。这出乎这位年轻好胜君主的意料,他大感窘迫,可又不好意思食言,于是这件事就拖着。一直到了入主洛阳之后,李存审由于老迈多病从幽州节度使任上回京,李存勖又想起了搏击赌藩镇一事。他将那搏击选手找来,大大咧咧地兑现了诺言,将幽州节度使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封给了那搏击选手。
有个戏子名叫周匝,他能够深度揣摩李存勖的心思,无论戏里戏外都能讨李存勖喜爱。在渡黄河之后,乱军之际,周匝与大部队失散流落在梁民间。估计这位周匝也的确技艺超群,在梁地的演艺圈里有些人脉,还能在异地他乡吃得开,被两个当地的同行业艺人收留。
李存勖入主洛阳安顿下来之后,开始想看戏或演戏。可是周匝不在身边弄得李存勖茶不思饭不想,感觉哪个节目都没意思。忽然有一天,周匝冒出来,他自己找到了皇宫大内。李存勖见到周匝兴奋异常,两人见面又抱又啃。李存勖激动地说以为再也见不到周匝了。周匝也激动地说如果不是两个梁地艺人朋友搭救,他真的见不到皇帝了。说到动情处,周匝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李存勖毫不犹豫说道:“小周,朕要好好赏赐他们,金银珠宝给他们一大堆。”周匝说:“陛下,他们平日里从伪梁皇帝那里已经得到不少财物,已经不稀奇。他们想试试干州官的滋味。”李存勖略加沉吟说:“这好办。”
李存勖正要下旨封官,被宰相郭崇韬拦住了。郭崇韬说:“陛下,与您一起取天下的都是英豪杰出之士,现在刚刚大功告成,封官加爵还没有开始,您却先封赏这两个毫无尺寸之功的人,会让天下人失望啊。况且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家戏班子指挥,一个是皇家花园种树的,有什么能耐可以抚理地方?”
被郭崇韬一拦,李存勖不好做了。忍了一年,架不住这些戏子天天给李存勖吹耳边风,李存勖最终还是封了这两个人做了两个州的刺史。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很多身经百战的人都还没有得到一镇一县,这俩小子靠嘴皮子就弄了州官当,岂有此理!
对待身边的人李存勖恩典有加,对待朱梁帝国效忠的官员也很大方,大方的毫无章法。只要投诚效款的,不论品德才能,都给个中层以上干部的职衔。将张全义进爵为尚书令。像段凝这样的人,李存勖不仅赐予他皇家姓氏李绍钦,而且让他做了泰宁节度使。让赋闲在家只会高谈阔论的前唐遗老赵光胤当了中书侍郎,进入宰相序列。让袁象先、温昭图这些有罪之人继续高高兴兴地做藩镇节度使。让资历十分浅薄的李绍斌(赵德钧)做了北面招讨使,抗击契丹。
对勋旧功臣,有很多由于功高震主受到压制,如李嗣源、李存审屡屡被郭崇韬排挤,李存勖也对他们的地位有所忌惮。大批的军中将佐没有受到提拔封赏,如八千银枪效节都禁卫军。还有很多文官和郭崇韬争权夺利,彼此打压排挤,总是难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军中只有李绍荣(元行钦)地位隆重受到皇帝充分信任。文官中只有郭崇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文武官员惶惶不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后宫、宦官、戏子的力量蒸蒸日上,人言可畏。他们利用和李存勖的密切关系,时常搬弄是非,干预人事安排和朝政。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和谋臣大吏也都不敢和这些体系外力量较量,往往是退避三舍或者主动迎合奉上钱财。
在后唐官僚体系中有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是郭崇韬。郭崇韬是继张承业之后崛起的一个权倾朝野的文官,此人有见识、有韬略、有手段、有性格,奇正相生,忠奸并用,毁誉参半,简直就是一个进化完美的政治动物,也是那个时代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政治人物。
郭崇韬,代州雁门关人士,曾在李克修帐下效力,以廉洁干练小有名气。李克修死后,郭崇韬做了李克用的教练使。无处查考这个职务的具体工作内容。李存勖继位晋王之后,担任中门使这个职务的人由于难以揣测主子意图,屡屡获罪,到后来没有人愿意干这个活儿了。跑了几个中门使之后,李存勖想任用孟知祥。孟知祥也不愿意干这个差事,借故开溜。李存勖说你不敢干也行,但必须推荐一个能干的。孟知祥想来想去,把郭崇韬推荐给了李存勖。
中门使这个职务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社会的办公室主任,是一个事务繁杂、矛盾集中的岗位,干好十件事没有人说好,干砸一件事就可能惹祸上身。郭崇韬干上中门使之后,如鱼得水,干得很顺手,机敏干练、应对自如、不辞辛劳,深受李存勖器重。从此之后,特别是张承业死后,郭崇韬参与重要军国事务的本领和作用得到明显发挥,协助晋王运筹帷幄,共同决策了发兵讨伐张文礼、马家口筑城、取道郓州奇袭开封等很多大事。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之后评论文武官员功劳大小,力推郭崇韬位居第一。任命郭崇韬为侍中、成德军节度使、枢密使,官至当朝首辅。郭崇韬也很感激领导的信任,同时很有敬业精神,以报国治天下为己任,在本职岗位上甩开膀子放手大干起来。筹集财政收入、度量运筹开销支出,荐举提拔各层级官员,稳定朱梁士人的思想,主持庞大帝国的机器运转,匡正李存勖兴致忽来的失误。郭崇韬可谓日理万机,夜以继日的工作。
郭崇韬干工作很有能力,可是也很会玩弄权术。为了巩固地位,抑制军界大佬的崛起,他先后排挤李存审和李嗣源到外地做官,尽量不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朝政大事。对于同僚文官,他也是优先推荐录用听话的老实的智商不十分灵光的身体精力不太旺盛的,先后把他的老上级李绍宏“推荐”到幽州去,把倔巴头张宪“挽留”在魏州,把夸夸其谈的赵光胤“提拔”为副相,把萎靡不振的王正言“内调”为租庸调使,把原宰相豆卢革“束之高阁”架空。
宦官干政乱政是晚唐的一大政治弊端。朱全忠做皇帝后,将宦官几乎赶尽杀绝,把一直由宦官占据的枢密使一职经过改造后交由有能力的文官担任,基本从体制上割除了阉竖之祸。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不仅恢复了前朝李唐的很多制度,连宦官制度一并恢复,重新让宦官分割了一部分宰相的权力,还派宦官出任地方监军使。宦官的气焰死灰复燃。
郭崇韬十分痛恨宦官,他在奉行强权执政的过程中,极力打击抑制宦官,因此得罪了很多皇帝身边的人。
由于李存勖酷爱“艺术”,养了一大堆唱歌的跳舞的演戏的。这些伶人不仅在文娱生活方面影响李存勖,而且渗透进入了行政管理体系,内外勾结,受贿请托,通风报信,干扰正常的朝廷治理秩序。
郭崇韬对此深恶痛绝,尤其是对伶人出任中央和地方实职,持坚决反对意见。
郭崇韬位高权重,权倾朝野,是个实力派,有见识,做事情急性子,从不拖拉磨蹭,不过有时候也存在刚愎自用、决策草率的毛病。由于郭崇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任事,眼里揉不得沙子,不怕得罪人,这使得他的政治环境危机四伏,埋下很多隐患。宦官、戏子、受压制的官员天天向李存勖吹小风,说郭崇韬三长两短,时间长了,郭崇韬也招架不住了。谎言重复一万次就可能变成真理。李存勖信任他,可也可能禁不住谗言水滴石穿般的攻击。
郭崇韬为了自保,向后唐庄宗李存勖提出了辞职,说自己权力太大太集中,主动要求卸任宰相,到承德藩镇上去做个地方官,以安度晚年。李存勖一番极力挽留,说郭爱卿别介意,朕信任你,放心干好好干继续干。
虽然皇帝挽留,郭崇韬还是极力要求卸任。李存勖不高兴了,认为郭崇韬有意回避责任躲避工作。郭崇韬怕皇帝怀疑他有二心,也不敢坚持了。最后,两人妥协,李存勖赐予郭崇韬一个免死铁券。郭崇韬继续工作。
免死铁券的作用是象征皇帝充分的信任,退一步说,如果保不齐哪一天皇帝犯糊涂要杀郭崇韬,他还可以拿出铁券挡一下,确保获得一次活命的机会。
有一天,庄宗李存勖找来郭崇韬,对他说:“郭爱卿,我想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