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崎润一郎
先生,我今天来是想向您倾诉我的心里话,不知是否打扰您的工作。这件事说来话长,如果我能写的话,真想把一切都写下来,写成小说请先生看,……其实我还真写了一点儿,可是由于事情过于复杂,我简直不知如何下笔才好,只好前来打扰,请先生耐心听我诉说,浪费您的宝贵时间,实在不好意思。真的可以吗?我每次都受到先生的亲切对待,竟渐渐不知深浅起来,总是给您添麻烦,心里非常过意不去。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年轻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时间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此时,两在城堡的身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其中,《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
作者:山崎朋子
望乡》原名《山打根八番娼馆》,属于社会性非文学类作品。描述研究亚洲女性史的圭子,为了调查海外卖春的情形,而到当年输出卖春妇最多的九州岛原及天草采访。本书通过描写一个海外卖春妇的一生,来看明治时期的日本女性史,另外也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现代史,并以这不幸的、没有人性的近代女性悲史,严厉地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罪恶。
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1896年作品收录:《我的一生——一个内地人的故事》
作者:乔斯坦·贾德
一艘太空船穿越广袤的银河,向着一颗蓝蓝绿绿的星球————地球前进。来自艾尔乔星的男孩米加打开舱门,对着夜空大喊:“喂,有人在吗?”这个故事是长大后的小男孩乔金写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和外星人米加的一段奇遇的深情回忆。
作者:赫尔曼·黑塞
《席特哈尔塔》,写的就是印度婆罗门的故事,说的是婆罗门青年席特哈尔塔出身显贵,可是却内心苦闷,厌恶俗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最后竟离家出走,成为了一名苦行僧,并在顿悟中领悟了佛教的秘密。
作者:彼得·梅尔
海水轻抚着海岸,阳光慵懒地沉睡于田间,骄傲的向日葵与百里香在微风中热恋,骄阳的赤金、薰衣草的绛紫、地中海的湛蓝,交织着普罗旺斯迷醉的一夜桃红……在夏日午后的浅酌与微醺中,时光也裹足不前,那些滚动在舌尖上的人生际遇,与茴香酒的温柔甘醇一起,顺水推舟地,将人生带入缠绵。广告公司的主管、能干的管家与典型的法国美女,共同开办了这家茴香酒店,在纯朴的普罗旺斯,有着浓浓的酒香、悠闲的氛围以有浪漫的爱情。但是一桩天衣无缝的盗窃案、一件蓄谋已久的绑架案,却破坏了原有的浪漫 ……
作者:斯蒂芬妮·梅尔
当你读到《月食》中贝拉凝视着布里同时心里盘算着她是否可能就是自己将来的样子这一幕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是什么让布里变成眼前这个样子?当布里对她回敬以怒视的时候,你想不想知道贝拉和爱德华家族在她看来是什么样子?也许没有。不过即使你曾这样想过,我打赌你也永远猜不到她的秘密。我越接近布里那不可避免的结局,我就越希望我可以让《月食》的结局能有哪怕些许的改变。尽管这个愿望有些残忍,我希望你们最终会和我一样喜欢布里。
作者:卡尔维诺
本书所收录的──包括未发表的──是他 1943 年(当时未满 20 岁)到 1984 年的部分作品。其中不乏原属长篇小说的构思,后来却发展成短篇的成果。台湾译本名为《在你说喂之前》(Before You can Say Hello)。(台湾版)目录:关于本书-前言《黑 羊》《呼喊特丽莎的人》《良 心》《做起来》《敌人眼睛》《孤 独》《闪 灵》《鸭之飞翔》《仰天长望的部落》《冰河期》
作者:安·兰德
《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第三部《昭然若揭》(A Is A)。书的主题讲述人类的自由意志在生活和社会中起的作用。兰德认为,自由思考、创造力和发明能力是维持这个世界运转的动力。书中兰德展示了如果人类丧失了自由意志,世界将无法前进,文明也将毁灭。书的基础是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上,这种哲学的创始人就是兰德。兰德提出,如果人的独立精神和个人奋斗不受重视或被压抑,社会发展会停滞不前;相反,如果鼓励独立精神,奖励个人奋斗,社会将会非常繁荣。兰德相信,独立精神会使人类解脱,私人财产受到严格的保护会激励个人奋斗,她由此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最好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先天的缺陷。所以这本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兰德还认为,因为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是世界发展的动力,所以也是一种美德。她反对个人牺牲是一种美德,所以人类不应该信仰上帝或其他比人类高等的生物,她通过书中人物的对话表述了反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看法。安·兰德将她的哲学命名为“客观主义”,并将其描述为在世界上生活的哲学。客观主义是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给出了人要体面生存就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抽象原则。安·兰德最先是借用她畅销小说《源泉》(1943 年)及《阿特拉斯耸耸肩》(1957 年)中的主人公,阐述了她的哲学思想。随后,她用非虚构的作品对这种哲学观做出了表达。曾经有人问安·兰德是否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客观主义的本质,她的回答是:1.形而上学:客观现实2.认识论:理性3.道德:私利4.政治:资本主义随后,她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上述理念:1.“如果要想驾驭自然,那么就必须尊重自然。”2.“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3.“人最终还是为自己。”4.“不自由,毋宁死。”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纽约时报榜首图书 亚马逊小说类销售冠军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作者:艾丽丝·门罗
艾丽丝·门罗首部荣耀国际文坛的代表作【秘密,就是我们想逃离的回忆】8个闪着生命之光、语言之美的惊人短篇(含村上春树翻译成日文版的《蓝花楹旅馆》)“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艾丽丝•门罗以她的短篇创作最为著名,但是她在每一个短篇小说中呈现的深度、智慧和精准比得上很多长篇小说家穷极一生的书写。每读门罗,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布克国际奖评委会★这是少有的一年,没人抱怨诺贝尔委员会的选择。门罗是当我说“小说是我的信仰”时,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少有的作家之一。——乔纳森•弗兰岑★艾丽丝•门罗是“作家中的作家”,读她的作品会感到愉悦。对我们这些热爱短篇小说的人来说,阅读这些现实主义、契诃夫般的杰作让人深感荣幸。——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她将为全世界的读者提供一份完全不同的书单。——苏童★门罗的女性写作方式是非个人性的。她会描写她熟悉的生活,但这些作品中的人物远远是在国界以外的。——陆建德★我爱她的真实和沉重,沉重中的那种真挚的温柔。她的小说很重,一本书要慢慢看完。——陈丹燕在这八篇关于“秘密”的故事里,艾丽丝•门罗唤起了旧爱突然重生的毁灭性力量。忘情于书信欢爱的图书管理员、流连在荒野的孤女、破坏邻居家宅的女基督徒……门罗笔下的女子都有一个“秘密”,她们保持着与真相的模糊距离。《公开的秘密》曾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并为门罗斩获了首个国外文学奖项——WH.史密斯文学奖,自此,门罗作品日益受到国际文坛广泛关注。
作者: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作者:伊塔罗·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其实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十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情节,作者,氛围和风格;每一部都在第一章后嘎然而止,留下悬念。两个读者,一男一女,在这个迷宫中追踪着激起他们兴趣的故事线索。这样下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就和另一本书,来自波兰的有洋葱烧焦气味的《在马尔堡镇外》,不可避免的纠缠在一起了。
作者:艾丽丝·门罗
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逃离熟悉的人群、令人窒息的生活……为此,我们付出代价,遭受混乱,造成伤害2013年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最经典、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中文版累积销量已超70万册!《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长文导读对译文进一步修订,装帧精美典雅本书获2004年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逃离》讲述爱的力量和无止境的背叛,讲述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讲述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门罗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每个人总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 让你觉得像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便能觉出那根针一直存在。“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人性。要时刻注意。”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艾丽丝·门罗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诺贝尔奖颁奖辞人们永远无法得知门罗的故事会在何时收场,作者拥有高深的心理洞察力。——《出版人周刊》自然的精准,从容的洗练。门罗是创造独特人物关系和氛围的天才,唤起那些未说出口的压力和期待。——《卫报》妙语如珠,泼洒而出,只为试图精准地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表面沉静得像握在手中的一杯茶,内里却是暗涌的风暴和深不可测的深渊。——《泰晤士报》《逃离》是一大盘航行于闪闪发光冰层中、配有珍珠色汤匙的鲟鱼鱼子酱。你记得:这也是为何你进食、阅读、做爱,诸如此类事情,还满怀崇拜和欣喜。--《华盛顿邮报》超越了乔伊斯,击败了契诃夫,《逃离》的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着丰沛的人生与张力,人物形象久久令人难忘。——《波士顿环球》门罗是描写“决定性的瞬间”和“人生的岔路口”的大师。——亚马逊(日本)
作者:森村诚一
在新干线“闪光号”的列车内——在快到东京站之前发生杀人案.,而被认为最有嫌疑的人,搭乘比被害人搭的列车晚十分钟从大阪开出的“间音号”去东京……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对于我国广大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同为俄国文学卓越的代表作。他走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群星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一席。我们经常看到读者读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不同的中文译本所产生的印象不同。中国读者需要不断完善的新的译本。这个本子力图将作品的本意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崇尚过去一切译本的精华。对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视为我国翻译界的精华,应保存完好,并向它的译者表示敬意。
作者:伊迪丝·华顿
蒂娜-洛弗尔——现在是克莱门蒂娜-罗尔斯顿小姐——定于七月同兰宁-哈尔西结婚。婚约是到四月才宣布的;女眷们为之哗然,对订婚时间短促这种粗率做法表示抗议。当时纽约人一致同意:“应当给年轻人相互了解的机会”;虽然纽约社交界的多数夫妻都有过青梅竹马的经历,而且双方的老人都是多年的至交,然而,某些不可思议的礼俗仍要求把刚订婚看成刚相识。在南方各州,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轻率定婚,乃至私奔,在它们的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然而那种轻率跟纽约呆滞的血液不够协调,在这个地方,生活的步伐跟荷兰人的小心谨慎是非常合拍的。
作者:江国香织
诗史和喜美子是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相恋的对象,从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而言,她们都是已婚的女子,而且也都有着起码在表面上看来颇为幸福的家庭(实际上她们自己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她们却都产生了婚外情。不过,她们对婚外情的处理却又都是极为理性的,都有着最低的限度,那就是她们都不愿让自己的婚外情危及自己现有的家庭生活。这样,她们便可以既不失去现有家庭生活的幸福,又能不失去对机械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浪花出现的一份渴望。 耕二喜欢大龄女人是有理由的,就像他曾对透说过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大龄女人的身体有什么特别,或者是因为她们无需为钱烦恼,也不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走在路上会引人注目,更不是因为她们不会严肃地追问将来会怎样,而是因为一个极为单纯的理由:大龄女人更加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