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5
21.莲花池
村童回家后,佛陀便开始行禅。他把僧袍拿起至腰阅,涉水过河,然后沿着一条夹在两块稻田间的小径,来到他最喜欢的莲花池。就在这里,他坐下来观想美丽的莲花。
当他看着莲茎、莲叶和莲花时,他便想起一棵莲生长的不同阶段。它的根藏在泥里。一些枝茎未能生出水面,而另一些则刚了出来,显露着绻曲的新叶。那里有一些花瓣待放的莲苞和已经开放得灿烂的莲花。更有一些花瓣已全部脱掉的莲蓬。池里的莲花,有白色的、蓝色的和粉红色的。佛陀省察到人与莲花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先天条件。提婆达多不像阿难陀;耶轮陀罗和芭蜜莎王后也很不相同;善生和芭娜更有分别。品性、美德、才智和聪明在不同的人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佛陀证得的解脱之道,亦必需要以种种不同方法来教化不同种类的人。他想,教那些村童实在安尉,因为他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门,让不同的人可以进内以明白教理。‘法门’的创立是经直接与人群接触而产生的。佛陀并没有在菩提树下神奇地领受到已订定下来的各式方法。他认为自己一定要重入社群,才可以把法轮转动和散播解脱的种子。他已开悟了四十九日。现在应该是离开优楼频螺的时候了。他决定第二天早上出发,离开尼连禅河畔清凉的树林、菩提树和孩子们。他希望首先去找他的两个老师阿罗罗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他有信心他们会绝快证得大道。辅助两位尊者后,他便打算去找与他一起苦行的五个朋友。然后,他就会去摩揭陀重访频婆娑罗王。
第二天早上,佛陀穿上他的新衣,在清晨的淡雾中步行入优楼麒。他来到缚悉底家中,告诉这个少年看牛童和他的家人他要离去。佛陀轻轻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抚拍,然后一起行往善生的房子。听到这个消息,善生不禁哭了起来。佛陀说:“我要离开这里才可以完成我的任务。但我答应你们,我有机会一定回来看望你们。你们实在帮了我很多,我对你们非常感谢。请谨记要修习我和你们分享的东西。这样,我便时常都没有离开你们太远了。善生,快抹干你的眼泪,给我笑笑。”
善生用她的纱丽裙边拭干眼泪,尽力试着微笑。跟着,他们便一起行到村外。正当佛陀准备转过头来话别,他留意到一个年青的苦行者朝他而来。那苦行者合上双掌作礼,并好奇地望着佛陀。过了一会,他才说:“出家人,你看上去容光四射,极度安祥。请问你尊姓大名,是跟那一位大师的?”
佛陀回答:“我的名字是悉达多乔答摩。我曾追随多位导师修学,但现在却没有导师。请问你是从那儿来的,叫甚麽名字?”
那苦行者答道:“我叫优婆伽。我刚离开乌陀逝罗摩子大师的修行中心。”
“乌陀迦大师身体好吗?”
“大师几天前刚过世了。”
佛陀叹了一口气。他始终都不能帮到他老人家。他又问:“你有跟过阿罗罗迦罗摩大师修学吗?”优婆伽回答:“有。不过他最近也死了。”
“那你又可曾认识一个叫憍陈如的出家人呢?”
优婆伽说二:“当然认识。我在乌陀大师那里时,听说过他和另外四个僧人。我听说他们现在正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鹿野苑修行。乔答摩,请你不要介意,但我要继续上路了。我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
佛陀合掌与优婆伽道别后,便跟着河流向北而行。他知道这是较长的一条途径,但却比较容易行走。尼连禅河向北流入恒河。如果跟着恒河向西而行,他在几天之内便可到达巴莲弗。在那里越过恒河,便到达伽尸的城都,王舍城。
孩子们一直望着他走,直至他走出眼帘。他们都十分悲伤,心内充满期盼。善生在哭泣。缚悉底虽然也很想哭,但却并不想在弟妹面前流泪。过了一段时间,他说道:“吾生姐姐,我要去准备看顾水牛了。我们该回家吧。芭娜,今天记着给卢培克洗个澡。来,让我抱媲摩。”
他们沿着河岸返回村里。没有人说一句话。
阿难陀尊者十分和蔼可亲,而且更非常英俊。他也的确拥有惊人的记忆。
佛陀在每一次法会所说的,阿难陀都可以一字不漏的全部记下。缚悉底和罗睺罗很感激阿难陀为他们重述佛陀在看顾水牛经上所说的十一要点。缚悉底也知道阿难陀一定会记得他所述说有关佛陀在优楼频螺森林时的事迹。
缚悉底一边述说,一边留意着乔答弥比丘尼。她闪亮的眼睛告诉缚悉底她是如何的欣赏这些故事,因此他就连所有的小节也尽量忆述。乔答弥比丘尼特别爱听有关优楼频螺小孩的情节,像那次他们和佛陀一起在森林里吃橘子的一段。
罗睺罗也被看得出是听得非常高兴的一个。虽然马胜是唯一在两天的讲述中没有发过言的一人,但他也明显也是听得津津有昧的。缚悉底知道马胜是与佛陀一起修苦行的五个朋友之一,因此他也对佛陀独自修行六个月后再与他们见面的情形十分好奇。可是,他又害羞发问。乔答弥比丘尼好像心里知道缚悉底的意思,她说道:“缚悉底,你想听马胜长老告诉我们关于佛陀离开优楼频螺之后的事吗?马胜已和佛陀一起有十年了,可是我相信他从未有谈起过他们在波罗奈斯附近的鹿野苑时的情形。马胜长老,你可以告诉我们佛陀的第一次说法,以及过去十年所发生的一些事吗?”
马胜合起掌来,答道:“乔答弥比丘尼,不必称呼我长老。今天,我们已听了许多缚悉底比丘所说的,而且也就快是禅坐的时候了。不如你们明天都一起来我的茅房,到时我便可以详细告诉你们我所记得的一切。”
22.转法轮
马胜正在鹿野苑修习着苦行。一天,他坐禅之后,看到远处有个沙门朝他而来。当这人走近时,他才发觉原来是悉达多,于是便立即跑去告诉其他四人。
拔提说:“悉达多半途弃道。他吃饭、喝乳、又和村童共聚。他实在令我们失望。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与他招呼。”他们五个决定不到大门迎接悉达多,又一致同意就是他自己进来鹿野苑,他们也不会理会他。但到头来所发生的,却与此全不相同。
当悉达多行进大门,他们五个都被他散发着的庄严威仪所摄,立即站立起来。悉莲多像是全身发光似的。他步行的每一步都显现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他那像能透视的目光,把他们原想给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变。憍陈如走上前替他拿钵。摩男拘利赶往拿水来给他洗手脚。拔提拉上凳子给坐下。额鞞找了一块大棕榈树叶替他扇凉。马胜则站在一旁,不知道应该做甚麽才好。
悉达多洗完手脚,马胜才发觉自己可以奉上一碗清水。他们五个围绕着悉达多而坐,而悉达多慈和的跟他们说:“兄弟们,我己找到了大道。我准备也让你们知道。”
马胜对悉建多的说话半信半疑。也许其他,的几个也有同感,因此很久都没人回应。最后,憍陈如吞吐地说:“乔答摩你半途弃道。你吃饭喝乳,又和村童一起。你怎可能会证得解脱之道?”
悉达多望入憍陈如的眼里,问道:“我的好朋友憍陈如,你认识我已很久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曾有对你说过谎话吗?”
憍陈如承认他没有。“是真的,悉达多,我从未听你说过假话。”
佛陀说:“那你们都听着吧,朋友。我证得大道,也希望让你们证得。你们将听到我第一次说法。这些法并不是我所恩惟而得的。它是我直接体证的。请你们平静地,留心专注的听。”
佛陀的声音那么充满灵性上的威严,他们都合上掌来望着他。憍陈如代表他们说:“我们的朋友乔答摩,请你发慈悲心,把大道给我们说教吧。”
佛陀平和的开始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致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压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致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兄弟们,你们知道为甚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致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
“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恕、嫉妒、担忧、恼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着和欲望又是苦。
“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瞋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兄弟们,第三圣谛是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正当悉达多解说着四圣谛的时侯,憍陈如突然感到心里有大光明映照。他可以尝到他寻求已久的解脱。他的脸上泛起欢乐。佛陀指着他说:“憍陈如!你开悟了!你开悟了!”
憍陈如合起双掌向佛陀鞠躬。他至诚恭敬地说:“我尊敬的乔答摩,请你收我为徒。我在你的指导下,肯定可以大彻大悟。”
其他四个僧人也同时向佛陀合掌鞠躬,要求佛陀收他们为徒。佛陀示意他们起来,然后对他们说道:“兄弟们!优楼频螺的村童给我佛陀这个名字。如果你们喜欢的话,也可以这样称呼我。”
憍陈如问道:“佛陀的意思不就是觉者吗?”
“对。而他们叫我找到的大道为醒觉之道。你们认为这名字怎样?”
“觉者!醒觉之道!很好!好极了!这些名字真实,而且简单。我们都会叫你佛陀,又会叫此道为醒觉之道。如你刚才说,念念专注的生活就是精神修习的基础。”他们五人都一致接纳佛陀为师,并称他为佛陀。
佛陀对他们微笑。“兄弟们,请你们用豁达明智的心怀去修行吧。这样,你们三个月后便可证得解脱之果。”
佛陀留在鹿野苑教导他的五个朋友。他们都因此放弃了他们怪异苦行的行径。每天,三个僧人会外出乞食,回来把乞到的食物也分给另外三个一起吃。佛陀给他们个别指导,使他们都可迅速进展。
佛陀为他们说教世法无常无自性的真理。他又教他们观想五蕴为五条不停流动的川河,因而明了当中实无任何永恒或个别的存在体。五蕴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如果静思五蕴,向内反照,他们是应该可以看到他们本身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微妙关系的。
幸凭他们的努力精进,他们五人终于证道。首先是憍陈如,而额鞞和拔提就在两个月后证得。稍后,摩男拘利和马胜也成就阿罗汉果位。
佛陀十分高兴地告诉他们:“现在我们真的成了一个团体。我们就叫它僧伽。僧伽的团体是那些生活在和谐与专念察觉之中的人。我们必定要将醒觉的种子到处传播。”
23.法蜜
佛陀习惯一早起来坐禅,之后再到林树间行禅。一天清早,正当佛陀行禅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样貌俊朗、衣着高雅的二十来岁青年,在晨雾里徘徊。于是,佛陀坐在一块大石上。那人走近大石时,未有发觉佛陀,但却自言自语地说:“讨厌!反感!”
佛陀开口说话了:“没有什么是讨厌的,也没有什么值得反感。”
那年青人停下来。佛陀的声音清澈舒怀。那人望上来,看见佛陀在石上,平静安泰的坐着。年青人脱下脚上的凉鞋,向佛陀深深的鞠躬。他也坐到旁边的一块大石上。
佛陀问道:“什么这样讨厌?什么令你反感?”
年青人自称名字叫耶舍,是王舍城中一个富商之子。耶舍一向的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父母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又供给他应有尽有的享受。诸如豪华房舍、金银珠宝、醇酒美人、佳肴美宴,无二或缺。但耶舍这个思想敏锐的年青人,开始感到这种物质享受充斥的生活,渐渐把他局促得透不过气来。他从这种生活中已再找不到满足和意义。
他像一个被关在没有窗子的房间里的人,渴望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气,过一种简单而健全的生活。就在前一晚,他才与朋友欢聚畅饮、长夜笙歌、美女投怀。但当耶舍半夜醒来,看见朋友歌妓酒醉熟睡的情形,他便立刻知道自己再不可以这般生活下去了。他披上斗篷,穿上凉鞋,便跑出门外,漫无目的地走着。就这样,他走了整夜才发觉自己竟然来到了鹿野苑。现在太阳初升,他己与佛陀对坐着了。
佛陀对他劝解道:“耶舍,人生的确充满苦恼,但也有很多的美好。沉迷于欲乐固然对身心有害无益。如果生活得简单健康,而不被欲念贪求所奴役,你是可以经验到生命的奇妙美好的。耶舍,你向西周观望吧。你可以看到树木在薄雾里吗?它们不是很美丽吗?月亮星星、山河大地、阳光鸟语和淙淙泉水,都是宇宙间可提供无穷快乐的其中一些现象。”
“从这些得来的快乐,可以滋养我们的身心。合上双眼,然后深呼吸数下。现在再张开眼睛。你见到什么?树木、烟雾、天空和线线阳光。你自己的眼睛便已够美妙神奇了。你一向与这些神奇美好的东西脱节了,所以你对自己的身心也漠视鄙弃。有些人更因讨厌自己的身心而自寻短见。他们只可以看到生命的苦痛,但其实痛苦并不是宇宙的真性。痛苦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错误见解产生的效果。”
佛陀的说话,把耶舍感动得如被甘露洒在干涸了的心灵上。满怀喜悦,他伏在地上请求佛陀收他为徒。
佛陀扶他起来,说道:“一个僧人过的是非常简单纯朴的生活。他没有钱。他睡在草房或树底。他只吃一餐,而且还是乞讨回来的。你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吗?”
“可以,大师。我很乐意过这样的生活。”
佛陀又说:“一个僧人,把身心全部投入于体悟解脱,以帮助自己和其他人。他又要集中他的精神,去替别人解决苦难。你肯发愿遵守这条道路吗?”
“当然,大师。我发愿遵从。”
“那我便收你为徒吧。我僧团里的弟子都叫比丘,即行乞的人。你每天都要去乞食养活自己,又要修习谦虚之心和与别人保持接触,以便接引他们体解大道。”
这时,佛陀的五个朋友兼弟子来到了。耶舍起来恭敬礼拜每一位。佛陀介绍他们认识耶舍,并对憍陈如说道:“憍陈如,耶舍希望成为比丘。我已接受了他为我的弟子。请你指导他如何穿袍,持钵、观察呼吸、以及修习行禅坐禅。”
耶舍向佛陀鞠躬之后,便跟憍陈如到他的茅舍,让憍陈如替他剃发和教他佛陀所吩咐的。憍陈如刚好多出了人们供养他的一件衲衣和一只钵,于是他便把这些转送给耶舍。
那天下午,耶舍的父亲来找耶舍。原来那天早上,他全家人都慌忙地四出寻找耶舍。一个仆人跟着耶舍的足迹来到鹿野苑,又发现他的金色凉鞋被弃在大石旁边。经过一番查问,才知道少主在那里和僧人一起。于是,他便匆匆回家告诉耶舍的父亲。
耶舍的父亲抵达时,发现佛陀正安祥的坐在石上。他合掌上前,有礼的问道:“尊者,请问你有见过我的儿子耶舍吗?”
佛陀请耶舍的父亲在附近一块大石上坐下。他说:“耶舍在房子里面,他很快便会出来。”
接着,耶舍的父亲便听佛陀述说当早所发生的一切。佛陀尽量令他明白他儿子心里的想法和愿望。佛陀这样跟他说:“耶舍是个聪明感性的青年。他已找到了心灵解脱之道。他现在才得到信心、安稳和快乐。请你替他高兴吧。”
佛陀又告诉耶舍的父亲怎样可以在生活中灭少苦恼,以及替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安稳和快乐。这个商人发觉佛陀的说话令他感到如释重负。他站起来合上双掌,要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
佛陀起初默不作声。过了一会,他才说:“我的弟子全都刻意追求简单而专注的生活。他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也不饮用酒精或任何可令他们昏乱的刺激品。如果先生你觉得你能遵照这些去做,我便接纳你为在家弟子。”
耶舍的父亲跪在佛陀前面,合掌说道:“请让我皈依你的教化吧。请你指示我这生应行之道。我立愿有生之日,都必定忠于你的教诲。”
佛陀扶他起来。耶舍也刚来到。他剃了头,穿着比丘的衲衣。这个刚剃度的比丘,脸上露出异常灿烂的笑容。他合掌成莲苞状向父亲鞠躬。耶舍容光四散。他的父亲也从未见过他儿子这般快乐。他向儿子鞠躬回礼,说道:“你母亲在家里非常担心你。”
耶舍答道:我会回去探望她,免得她挂心。但我已发愿追随佛陀,过一生服务众生的生活。”
耶舍的父亲对佛陀说:“大师,我恳请你和你的比丘明天到舍下来吃一顿饭。如果你们前来指导我们醒觉之道,我们将会感到万分的荣幸。”
佛陀回头望着耶舍。这个新来的比丘,眼睛亮起来。佛陀于是便点头表示接纳邀请。
第二天,佛陀和他的六个比丘一起在耶舍双亲的家里吃饭。耶舍的母亲见到儿子安全无恙,而且快乐异常,欢喜得流起泪来。佛陀和比丘们都被安排坐在软垫的椅子上。耶舍的母亲又亲自奉侍他们。比丘们默默的吃饭时,没有一人说话。就是所有的侍从仆人,都全部肃静。吃过饭,洗过钵,耶舍的双亲向佛陀鞠躬礼敬,然後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佛陀对他们说教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条。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凭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
“第三戒是不作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
“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委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
“第五戒是不饮用酒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如果你们依着这些戒条的精神而生活,你们一定以替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协调。你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比从前多上很多倍。”
耶舍的母亲一边听着,一边感到心内像开启了欢乐之门。她很高兴知道她的丈夫已成为佛陀的弟子。她跪在佛陀面前,合起双掌。她也被佛陀接纳她的请求,收她为在家女弟子。
佛陀和他的六个比丘就此返回鹿野苑。
24.归依
耶舍成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他朋友的圈子。他最要好的朋友一金芭娜、善多、奔纳吉和加范培帝一决定一起到鹿野苑探访他。途中,善多说:“既然耶舍也决意出家为僧,他跟随的大师必定非泛泛之辈,而且他学的道也肯定高超。耶舍是个非常拣择的人。”
维摩吉反驳道:“别那么肯定。或许他只是一时兴之所至而为僧,这未必会长久的。一年半载之后,他很有可能放弃这种生活。”
加范培帝不同意。“你拿耶舍太不认真了。我一向觉得他是个十分严谨的人。我相信他没有考虑清楚是不会作这个决定的。”
他们到鹿野苑找到耶舍后,耶舍给他们引见佛陀。“师傅,我这四个朋友都是很优秀的人才。请你对他们慈悲,替他们开启解脱之道的知见。”
佛陀坐下来与他们四个年青人交谈。最初,金芭娜对佛陀说的很是怀疑。但听下去后,他的印象便渐渐改观了。最后,他还提议叫其他三人一起请佛陀收他们为比丘。他们因个跪在佛陀面前恳求。佛陀知值他们都是诚意的,于是便即时接纳了他们的请求,同时更嘱憍陈如指导他们出丘基本的行仪。
耶舍和他四个好朋友成了比丘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他其他的数百个朋友。一佰二十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召集在耶舍的家门,准备大清早出发往鹿野苑。当耶舍被通传他们来访时,他立即出来相迎。剖白了自己出家为僧的本怀后,他便引领众人跟佛陀见面。
与众年青人围聚,佛陀对他们解说脱离苦痛和获得安乐之道。他告诉他们自己年青时怎样发愿寻道。这一佰二十名年青人个个都听得入神。其中五十人立即要求成为比丘。其他的虽然都有这个心愿,但却因为未完成为人儿子、丈夫或父亲的家庭责任,而暂时没法出家为僧。
耶舍请佛陀接纳他的五十位朋友,而佛陀也欣然答应。喜出望外,耶舍说道:“如佛陀你允许的话,我明天乞食时经过父母家门,将会问他们可否供给这些比丘衲衣和乞钵。”
佛陀现在与六十个比丘一起住在鹿野苑。他在这儿多留三个月以便领导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又有超过数百男女皈依为佛陀的在家弟子。
佛陀教他的比丘们怎样修习观照他们的身体、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他教他们有关世间万法因缘互依而起之理,又告诉他们常常在这方面观想的重要性。他解释万物都因互依互缘而生起、发展和坏灭。没有缘起,世法不存。一法之内,含藏万法。他说:“静思缘起法,就是解脱生死之门。它有力量破除固执浅见,诸如相信宇宙是神创或地、水、火、风所做成的。”
佛陀明白作为一个导师的责任。他像一个亲切的兄长般关怀和领导他的弟子。他又与他最初的五个门徒分担很多方面的职责。憍陈如带导二十个年青比丘,而拔提、额鞞、摩男拘利和马胜则每人负责十个。这些比丘全部都在修行上有很大的进展。
看到这样,佛陀便召集僧众,对他们说:“比丘们,请你们细听。我们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的缚束。你们现在已体解了大道。继续怀着信心地前进,你们必定会在修行上有很大跃进的。你们可以随时离开鹿野范,自由地到外面去与别人分享觉悟之道。请去散播解脱和开悟的种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乐。请你们透彻的给别人教导解脱之道的美妙内容和纲领。无数的人将会因你们的弘法而获益。至於我自己,我很快便要离开。我计划东行,因我想去探访优楼频螺的村童和春看菩提树。之后,我会到王舍城探访一位特殊的朋友。”
听完佛陀的说话,大部份的比丘,穿着瓦砖色的衲衣,手持乞食的钵,都开始离开,到外面弘法。只有二十个比丘在鹿野苑留下来。
不久,很多住在伽尸和摩揭陀的人都听闻过佛陀和他的比丘弟子。他们知道一个释迦族的太子,证得解脱之道后,在鹿野苑讲道。很多还未有证得解脱道果的出家人都因而感到鼓舞,纷纷从各地前来鹿野苑。听过佛陀说教后,他们都立愿成为比丘。由鹿野苑出外传教的比丘,又带回很多希望出家的青年。僧众的数目因而骤然大增。
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召集僧伽,对他们说:“比丘们!现在再没有需要由我个人来剃度新的比丘了。同时,希望出家受剃的人也没有必要前来鹿野苑。他们只需在自己居住的村镇受戒,有亲属作证便可以了。我也需要如你们一般可自由停留或离开这里。因此当你们遇到诚心求剃的人,你们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替他们授戒为比丘。”
憍陈如合掌站起来。“师傅,请你开示我们一个授戒仪式,让我们日后可以依着传授比丘戒。”
佛陀答道:“就依照我平时做的便可以。”
马胜站起来,说道:“师傅,你威仪具足,当然不用隆重的仪式。但我们其他人是需要的。憍陈如师兄,或许你可以提供一个形式,让佛陀再加以补充。”
憍陈如想了一会才说:“尊敬的佛陀,我想第一个程序应该是要发愿的比丘把须发剃除。跟着,他便要学把衲衣穿好。穿好衲衣后,他可像平常习惯露出右肩,然后跪在戒师前。要比丘跪下是正确的,因为戒师代表着佛陀。接下来,比丘便应合上双掌,诚心背诵三遍:‘自皈依佛’。他是这生引领我修行大道的人。自皈依法。它是了悟和慈爱之道。自皈依僧。它是生活在和谐与觉察的团体,。背诵完这些皈依语句,他们就算正式加入了佛陀的僧团,成为比丘。不过,这只是我的愚见,请师傅你纠正。”
佛陀答道:“憍陈如,这已经非常好。背诵皈依文三次,而且又要在戒师前跪着,这已是足够的受戒仪式了。”
僧团对作了这个决定,感到十分高兴。
几日后,佛陀穿上他的衲衣,独自持着钵离开了鹿野苑。那是一个异常美丽的早晨。他朝着恒河那边走,准备回去摩揭陀。
25.音乐的妙境
佛陀不是第一次从王舍城行去伽耶。他缓缓的步行,沿路上欣赏着四周的山林和稻田。将近中午时分。他便在路边的小镇停下来乞食。乞到食物后,他走入附近的树林中静静的吃饭,然后在那里行禅。接着,他又在树底下坐禅。他是非常喜欢一个人在森林里独处的。禅坐了数小时,一群衣着光鲜的青年男子经过,明显地表现得非常烦躁。他们其中几人手持乐器。看见佛陀,行在最前的一个青年向佛陀点头招呼,问道:“出家人,请问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女子从这里走过。”
佛陀答道:“你找她有什么事吗?”
那青年把事情从头说起。他们都是王舍城来的。那天早上,他们带了乐器和一个女人,一起到森林里作乐。他们歌舞宴饮之后,便躺在地上打盹。但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发觉女子和他们的珠宝饰物都不见了。由那时开始,他们就一直追寻她的下落。
佛陀冷静地望着那青年,答道:“告诉我吧,朋友,你们这一刻认为那一个比较重要呢,找到那女子还是找到你们自己?”
年青人都有些愕然。佛陀摄人的仪容和他这个特别的问题,把他们脑子转过来。那带头的青年回答:“大师,或许我们都会先想找到自己。”
佛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
只有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看看这些被阳光拥抱的嫩叶。你们从来有真正用一颗平静和觉醒的心来看过它们吗?这一染绿色就是生命里其中一样奇珍。如果你从来都没有真正看过它,请你们现在看吧。”
年青人都沉默下来。他们每一个的眼睛都跟着佛陀的手指,望向那在午后的凉风中微微荡漾着的绿叶,一会儿,佛陀转过头来,对坐在他右边的青年说:“我看见你有一枝笛。请替我们吹奏一曲。”
虽然有点害羞,但那青年也拿笛子到嘴边来,开始吹奏。每人都留心听着。笛声像一个失望的恋人在凄怨地哭泣的声音。佛陀的眼睛没有离开过那吹笛子的青年。他一曲奏毕,整个午间的森林都立即蒙上一层愁雾。一直没有人说话,直到那青年伸手把笛子递给佛陀,然后说道:“尊敬的僧人,请你为我们吹奏吧。”
正当佛陀微笑,一引起人却不禁在笑起来,认为他们的朋友自讨没趣。有谁会听过僧人吹笛?因此当见到佛陀双手接过笛子,他们都感到出乎意料。他们全部人的视线转向佛陀,每个人都难免一脸好奇。佛陀作了数口深呼吸,然后把笛子放到唇边。
一个很久以前在迦毗罗卫国王宫的园子里吹奏着笛子的少年影象,在佛陀的脑海中浮现出来。那是一个月圆之夜。他可看到摩诃波阇波提坐在石凳上静心听着。耶输陀罗又在那边燃点着香炉里的檀香。佛陀开始吹奏。
那声音细致得像一丝轻烟,在傍晚坎饭的时候,从迦毗罗卫国城外的一间民居屋顶缓缓地绻曲上升。那柔丝似的烟,如云涌般在天际扩张,渐渐化成了一朵千瓣莲花,每一叶的花瓣都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彩。一刹间,似乎一个吹笛的人幻化成一万个,而宇宙一切的美好也都化为乐韵—千种形态和色彩的音律,轻如凉风,快如雨洒;如一只白鹤在头顶上飞过般清楚,如催眠曲的亲切;响亮如耀目的宝石,含蓄如一个思想已超越了世间成败的人的笑容。森林里的雀鸟都停止了歌唱,一齐来欣赏这超然的音乐。就连树叶也似乎暂停摆动,静下来聆听。整个森林都笼罩着全然的安宁、恬静和美好的气氛。围绕着佛陀而坐的青年,感到脱胎换骨。他们现在才全然坠入此刻,与树木、佛陀、笛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友情的微妙,真正接触。就是佛陀已把笛子放下,他们的耳里仍可听到乐韵的余音。已再没有人想起那女子或被偷去的珠宝了。
有一段时间没人作响。最后,吹笛的青年打破沉默,对佛陀问道:“大师,你的吹奏美妙极了!我从未听过吹奏得这样好的人。”你是跟谁学的?你肯收我为徒,让我跟你学吹笛吗?”
佛陀笑笑说:“我还是小孩时,已开始吹笛。但我已经把它放下七年了。不过奏出来的效果却比从前好。”
“大师,那会有可能吗?你七年没有练习,怎能够会有进步呢?”
“吹笛奏乐并不是只靠练习的。我比从前吹得好是因为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如果你不曾发现你心中无限的美,你是不能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你要是想把笛吹得更好,一定要从醒觉之道中找回真我。”
佛陀于是对他们讲说解脱之道、四圣谛和八正道。他们都细心聆听,一直至佛陀说完,他们便跪下来求皈佛陀,成为他的弟子。佛陀把他们全部授戒,然后嘱他们前往鹿野苑去找憍陈如指导他们修行大道的方法。佛陀又告诉他们不久之后会再与他们见面。
那天晚上,佛陀独自在林中度宿。翌日早上,他过了恒河向东而行。他打算去王舍城见频婆娑罗王之前,先到优楼频螺探望一班村童。